做设计就是要“不择手段”
爱读微课 发布于46月前 1056次浏览

岩井俊二曾经拍过一部很有意思的儿童电影——《烟花》,这部片子是围绕着“烟花到底是圆的还是扁的”这个问题展开的。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孩子们展开了两段不同的探索之旅。最后得出来的答案是:烟花是圆的,也是扁的,只因为站的角度不同,无论哪个答案都只说对了一半。

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只是一旦纠结于对错,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忘记“换一个位置看一看”,变成为了争论而去争论。比如当下争论得非常激烈的“拟物化设计”与“扁平化设计”。拟物化的粉丝说扁平化式的设计不再有美感,变得简单粗糙;扁平化的粉丝则说拟物化设计过于繁复,不够纯粹简练,功能性不强。只是大家都忘记了,拟物化也罢、扁平化也罢,用对了地方,自然是对的,用错了地方,那当然是错的。要明白一点:“拟物”和“扁平”,都只是一种达到设计目的的手段而已,过于执着于手段,往往就落了下乘。

设计是“使用方法,解决问题”,所以说,方法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不重要的,关键看方法到底是不是能够解决眼前的“问题”。作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我们自然应该学会“不择手段”地去解决用户遇到的各类视觉问题,虽然这个词听起来并不这么好听。


作为设计师,我们常常会犯两种错误

一些设计师会拘泥于自己的设计风格而不可自拔,或许他们自己意识不到,但是做设计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去使用自己习惯的“方法”,甚至于只要是他们设计的作品,别人一眼就能认出来。和那些具有明显个人烙印的大师设计不同,他们的设计往往缺乏变化,并且只在合适的范围内能够解决问题,超出了这样的范围,他们的设计就变得“无能为力”了。


另一些设计师,则是永远追求着潮流。对于最新的事物总是异常追求,新的设计风格一出现,立即趋之若鹜,但是一旦有更新的风格出现,他们会立即放弃之前的坚持,开始追逐最新的设计风格。几年过去之后,他们的设计水平依旧,甚至开始退步。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他们总在求新求变,而忘记了沉淀——没有沉淀,何来成长?


事实上,这两种设计师犯的是同一类错误:他们对于设计方法和风格太过执着和在意。对于设计而言,没有设计方法是绝对好的,也没有设计方法是绝对错的。为了达到最终的设计目的,任何一种设计方法都是有存在的价值——这就是“不择手段”的核心思想。

“不择手段”常用的语境会使得人们感觉这是一个贬义词,这个词通常用在“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样的语境下,暗指使用超出了道德法律允许范围的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当然,我相信绝大部分设计师,是有自己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准绳的,这也并不是本节的“不择手段”所要传递给大家的信息。此处所说的“不择手段”,指的是“为了达到页面最终的效果,使用各种能想到的设计方法”。


要做到“不择手段”,就需要先放下自己的设计喜好,弱化自身的设计风格。作为设计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对于设计的偏好:有人喜欢华丽的设计、有人喜欢简约的设计、有人喜欢清新的设计、有人喜欢浓墨重彩的设计……而这种喜好往往会潜移默化中影响到设计师的设计风格。

任何的设计,或多或少都是能看出设计者的品味和风格的。很多时候,正是这些审美上的“喜好”,使得不少设计爱好者最终走进设计这个行业。但当我们真正从事这个行业以后,第一件要学习的事,就是如何在设计中弱化自己的设计喜好和风格。


也许大家会有这样的疑问:不少设计大师的作品,都有很强烈很鲜明的个人设计风格在那里,为什么同样是设计师的我们不可以有这样的个人风格?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弄明白“术”和“道”的关系:对于设计而言,设计方法是“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方法”。在你没有足够多的“方法”之前,归纳总结“方法”是增强自己设计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必须去做的事情)。“方法”多了,归纳总结得多了,你对于设计的理解也就深刻了,这时候将你所学的“方法”融合到自己的设计风格里,你的“个人风格”才真的能够成为你的标签,才能真正灵活地运用“个人风格”去解决甲方五花八门的问题——这就是“道”。


没有“术”的积累,自然不会有“道”的提升。所以说,我们需要掌握足够多的“术”,才能让自己的“道”变得足够有力量。那些大师们的充满个性烙印的设计,正是因为设计中融合了足够多的“术”,从量变到质变,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因此才变得如此有力量。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当设计达到大师级的程度,你就有了足够的资格挑选客户。而哪个层次的客户也往往会知道怎样的设计师更适合自己的需求。如此一来,设计大师们自然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而作为云云设计师中的一员,我们还不具备那样的实力,我们所面对的客户也没有这样的自觉。我们每天要应付各种各样的设计需求,面对各行各业的甲方。所以,如果不能学会“不择手段”,我们就很难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里生存下去,更不要提发展了。所以,为了我们将来能够随行所欲的做自己喜欢的设计,你现在就必须学会放下自己的喜好风格,“不择手段”的为各种各样的客户解决五花八门的视觉问题。


也许在不少设计师看来,“不择手段”违背了最初进入设计这个行业的初衷,是“急功近利”的设计功利主义。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如果没有商业环境,如果我们按照我们自己的喜好,不用考虑客户的需求,我们做出来的设计会是怎样的?

或许我们一开始会非常HIGH——自娱自乐嘛!不用对任何人负责,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这是一件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啊!但是时间久了,总是做同样的、自己擅长事情,即使一开始再大的热情,最后都会被“无聊”所磨灭。更糟糕的是,你逐渐会发现,这样的设计毫无意义了——设计毕竟不是艺术。没有需求方,没有了用户群,没有了要解决的问题……当设计失去了所有证明其存在价值的东西以后,设计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即然是毫无意义的,为什么我们还要去做这件事?


再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无聊”得更厉害了:每天面对同样审美的东西,重复着同样的审美,重复着同样的设计……就是再漂亮的设计风格,做上1000遍,看上1000遍,你迟早会厌恶这种审美。

当你想到要改变这一切,寻找新的审美了,却又突然发现这是个艰难的抉择。拾起其他并不喜欢的设计风格,这无疑是否定了之前的自己。即使找到了新的设计风格,也许刚开始的时候,依然会有些“小激动”,但之后又会回到之前的恶性循环。


所以说,执迷于自身设计的喜好,不考虑需求方,不考虑市场,不考虑商业,坚持用某种自己认为对的“方法”去设计,设计的意义最终会被你自己所否定。只有放下了自己的“设计喜好”,“不择手段”的去追求设计真正的意义,你才会理解设计真正的“快乐”。

放下自己的设计喜好之后,我们需要再明确一个观点:没有完美的设计,只有适合的设计。设计归根到底是一种商业行为,并不是艺术。也许在机缘巧合下,我们会“碰巧”设计出那种堪称“艺术品”的设计,但评判这些“艺术品”的标准,依然是商业的——符合商业需求的设计才会被称为经典,不符合商业需求的设计,即使再“完美”,那也是“毫无意义”的。


所有被认可的成功设计:可口可乐、无印良品、iPhone手机等,甚至于老干妈、脑白金这样的设计。他们的成功都因为他们的设计适合他们所要达到的目的、适合于他的受众群体。适合并不是说所有人都能接受,而是大部分人能够接受,这牵扯到不同需求层次的受众的审美差异。所以说,纯粹设计学意义上的“完美的设计”是不可能存在的。即使存在,那也只是设计师个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绝对不会是大众对于你的设计共同的认识。

没有“完美的设计”,不代表我们不去追求“完美”。成长是需要目标和动力的,如果仅仅是认识到“没有完美的设计”而只做“合适的设计”,这是对这句话的曲解了。对于需求方和受众,他们接受“合适的设计”,但更期待“合适而让人惊喜的设计”。做出一个精彩而“合适”的设计,为这样的目标而“不择手段”——这才是作为设计师应该坚持的原则。

小故事

最后说一个小故事:曾经参观过一位老外设计师的工作室,我在他的工作桌上看到了各种奇奇怪怪的道具:花匠用的喷壶、牙刷、丝网、电吹风、颜料、口红、汤勺……各种让我想不到的奇怪工具组合引起了我的兴趣。我问他:平时你会用到这些设计工具吗?他很好奇地反问我:为什么不用?我用他们可以玩出更多更漂亮、更有意思的设计!


总结

数码设计的时代,设计的想法创意渐渐地被电脑所束缚,我们忘记了我们生活中如此多的想法和创意来源,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灵感来源。于是我们下意识地给自己设定了太多不能逾越的条条框框,想象力被束缚了,设计方法自然也被限制了。我们似乎忘记了,原来还可以这样“不择手段”的去“玩设计”。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也像那位老外设计师一样,使用那些奇奇怪怪的工具捣鼓设计。而是作为设计师,我们不应该被各种条条框框限制住手脚和大脑,“不择手段”需要我们形成的是这样一种思路:无视自己给自己画下的条条框框,解放自己的想象力和设计视野,接触各种设计手段,使用最合适的设计手段来达成最终的设计目的——当你正确的理解了这句话的时候,你会发现眼前豁然开朗,世界如此广阔!


本文节选至

网页设计那些事

作者:王晖 

爱读|www.iread360.com

爱读 ,您的职业进阶课堂。聚焦热点专业,汇聚行业精英,打造精品课程,致力于为您提供专业的在线学习服务及线下高级培训


评论:
暂无评论!赶快抢首评吧
作者
提问/回答
0/2
文章
0
关注者
53
添加评论...
评论0
赞0
收藏0
APP下载
手机扫码下载APP
VIP会员
在线客服
微信客服
扫码关注微信客服
周一至周五 09:00-18:0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