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外的理论(二)
爱读微课 发布于48月前 1183次浏览

什么是投影效应和晕轮效应

投射效应,简而言之可以用一句成语概括:以己度人。也就是说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说到底,就是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当我们发现“别人与我们不一样”的时候,这种效应又极容易演变成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是指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当然,这种效应还有另外一方面的影响因素:身边亲朋好友对于事物的印象,尤其是那些掌握着话语权的意见领袖的意见,这些人的意见会影响到你对于事物的认知,最终产生认知上的错觉。

投射效应与晕轮效应都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所产生的错觉,这两种错觉造成了人们沟通与认知的障碍。大部分的设计师与需求方之间的矛盾,都是因为这种错觉所产生的,现在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投射效应与晕轮理论对于设计师与需求方之间的沟通,究竟产生了怎样的负面作用以及我们该如何避免这样的负面作用。


投射效应在设计沟通的运用

先来说一下投射效应,之前我们提到的“语境的困境”就是投射效应的一种表现。我们常常会觉得“这事很简单,对方肯定知道”,于是觉得“和对方说这种事,会让对方觉得我智商低”。出于这种考虑,我们往往会忽略掉很多我们觉得“无需解释”,而对方听起来云里雾里的东西。

于是问题出现了,当我们觉得对方是个“聪明人”的时候,最后往往会发现对方其实是“傻子”。合作因此变得极度不愉快。从自身角度出发,双方都会觉得对方“无法沟通”,这样的合作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这种合作的不愉快,都是从最初的沟通开始产生问题的。



作为设计师,我们理所应当地认定需求方能够听懂“饱和度”、“明度”、“纯度”这些不算太专业的词汇——这些又不是设计专属名词,小学美术教材里就教过;理所应当地觉得对方与自己是处在同一个审美层次的——只要不符合我的审美的,那就是不美的;理所应当地觉得需求方应该也懂些网页设计——对方“侃侃而谈”,明显懂啊;理所应当地觉得需求方应该明白设计的流程——这是最基础的常识了。

当然,并非只有设计师会犯这样的问题,需求方往往也会有类似的问题。他们习惯性地会觉得设计师是专业的,所以设计师理所应当一定能听懂自己的需求——那些“简约大气国际范”已经很具体了,不能理解是你不专业;理所应当会理解自己的审美需求——这么多参考设计放在这里,看不懂就是专业素养问题;理所应当会关注设计中哪些地方是需要突出强调的——这种还用说吗?动动脑子都知道!理所应当会明白自己最终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在商言商,有谁会要设计一个不赚钱的页面?\


于是,当沟通的双方都将自己的影子投射到对方身上的时候,沟通中出现的无效沟通与沟通遗漏就在所难免了,这就是设计师与需求方之间矛盾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了。

要求需求方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这是很奢侈的一件事,除非你有把握可以“挑选”客户。大部分情况下,我们能做的只有“换位思考”,跳脱出自己的思维,以对方的视角来看待自己。


如果我们换位思考从需求方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大部分的需求方可能只想到了“要一个网站”,他们并不知道网站该怎么做,做了用来干什么。他们的审美绝大部分是达不到设计师的层面的,在我们看来不算专业术语的词汇,在他们看来就是天书。毕竟术业有专攻,他们不了解设计绝对是可以理直气壮的,不然也不会找设计师来设计了。他们往往看重商业性的结果甚于设计美观性,不然为什么要花钱做设计?至于那些“侃侃而谈”,大部分是出于怕被设计师忽悠,特地从百度批发来的一些大路货,只要细细推敲,就会发现有问题。

需求方与我们所想不同,而我们也与需求方所想不同。需求方默认为我们是“专业的”,所以什么都懂,而事实上,我们只是设计师,并非上帝。我们分析需求也需要各种具象化的分析和参考,在不了解行业的情况下,对于这个行业的网站设计,我们也是外行。


所以到这里,沟通的深入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从心理上把需求方当作“一张白纸”来对待,如果对方没想法,我们引导他明确想法;对方有想法我们不了解的,我们该问就问。当沟通完成后,最后将自己所理解的结果和对方进行确认,避免万无一失。不要害怕“事儿妈”会让人觉得“不专业”,恰恰相反,“事儿妈”往往才是一种“专业”的态度。


晕轮效应在设计沟通的运用

说完投射效应,我们再来说一下晕轮效应。相对于映射效应而言,晕轮效应的危害性就更大了。也许你听那些老设计说“需求方都是一群非人类”,也许几次不愉快的经历之后,就把需求方划到了“无法沟通”的名单里。

我们没有深入地接触了解,也没有考虑到“因人而异”的因素,先入为主的就给对方贴上了标签。在这样先入为主的影响下,与“假想敌”沟通合作,能有愉快的结果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而不愉快的合作结果,又“验证”了对方“无法沟通”,于是你就会陷入一个跳脱不出的恶性循环,这就是晕轮效应所衍生出的“循环证实效应”。


晕轮效应的对策似乎很简单,但往往会被人遗忘。小时候,受到各类影视文学作品的影响,我们总喜欢把人绝对的分成“好人”和“坏人”,但事实上,等我们长大一些了,我们开始接触社会,慢慢会发现脸谱化标签化的人群分类根本不适用。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坏人。了解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我们都需要全面而客观的去看待,尽量先入为主的这种心理对于我们客观认知的干扰。

如果我们放下先入为主的那些先入为主的印象,我们会发现大部分的需求方还是能够靠合理的方法取得有效沟通的。另外,不少情况下,并非对方“不能沟通”,而是我们用错了方法,就如同之前我们在谈论投射效应时所说的那样。


所以,发现问题的时候,不要急于给对方贴标签,从“自家窗户”看到别人衣服脏了,肯定要先看下是否自家窗户玻璃没擦干净,如果真是自己的问题,那么就想方设法优化自己的沟通方法。如果是对方的问题,那么就客观分析问题的症结何在,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放下先入为主的标签,客观地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事实上,只要你心态能够摆正,与需求方之间的沟通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一件事,甚至我们还能从对方身上学到不少有用的东西。

晕轮效应并非只会发生在设计师自己身上。在设计验收阶段,甲方的心理也会受到这种效应的影响:设计稿交到了需求方手中的时候,客户赞不绝口,很快就拍板了;可是第二天,需求方却告诉设计师:“我身边的朋友觉得这个设计不好,要不改改吧?”——这个理由怎么看都不靠谱啊,那些人谁啊?懂设计吗?

只要是人,对于身边人的意见就不可能无视,尤其是那些拥有话语权的意见领袖,他们的意见往往对于别人的影响是有加成作用的。所以,需求方的审核判断受到这种影响是无法避免的。问题在于:这样的意见是否真的有道理。


如果因为别人的意见,对方没有任何理由的就认为这个设计作品不好,那就是典型的晕轮效应的体现。仅凭借对方的一句话,没有自主的思考,也没有任何理由就主动给设计贴标签的行为,对于设计而言是完全没有参考价值的。说设计不好一定要有理由,这个理由对于设计师而言很重要。

而面对需求方的晕轮效应,设计师条件反射地表现出抵触,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仔细想想,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晕轮效应在作祟?遇到这种情况,设计师首先要做的是必须先让自己保持冷静与克制,无论如何也应该问一声:“那么,你的朋友是哪里觉得不好呢?”

如果需求方说不出任何意见来,还坚持“反正朋友就是觉得不好看”。这时候,就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了。“没有明确的方向,我们也无从下手”——一定要把这种概念从合作一开始就灌输给对方。


也许有人会担心需求方觉得我们“不专业”,那么就尝试下从对方的立场和利益来说服对方。我们是出于对您的网站负责的角度来说这件事的,如果给不出明确的建议,我们彼此之间就都在浪费时间。虽不能确保一定会有效,但至少会比束手无策的尴尬好很多。

如果需求方能够说出个子丑寅卯来,那么我们就需要分析一下这个意见对于设计而言是否有帮助了。如果这个意见是合理的,修改是对设计有帮助的,那么作为设计,没有理由不接受这样的意见。如果这个意见看似毫无道理,也不要急于出言顶撞,如果我们能在不影响设计效果的前提下,提出一个折衷的方案,结果会比直接硬碰硬的去顶好的多。需求方往往要的是一种服务态度,至于这个结果是对是错,也许他根本就不关心。


总结

我们无法苛求需求方按照我们的节奏去合作,毕竟他们是处于优势的甲方,而且他们的非专业属性也决定了不可能完全跟上设计师的节奏,我们能够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放下以己度人,放下先入为主,站在双方的视角,来回地看待同一个问题,我们才能更客观地看待问题,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能做到这一点的设计师,大多都有较高的心智。设计从本质上讲,拼的是设计功力,但是决定设计师层次的往往却是设计师的心智,这是每一个设计师都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


本文节选至

网页设计那些事

作者:王晖 

爱读|www.iread360.com

爱读 ,您的职业进阶课堂。聚焦热点专业,汇聚行业精英,打造精品课程,致力于为您提供专业的在线学习服务及线下高级培训


评论:
暂无评论!赶快抢首评吧
作者
提问/回答
0/2
文章
0
关注者
54
添加评论...
评论0
赞1
收藏0
APP下载
手机扫码下载APP
VIP会员
在线客服
微信客服
扫码关注微信客服
周一至周五 09:00-18:0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