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细节的交互设计
爱读微课 发布于48月前 915次浏览

说起“人机交互”,这并非是一个多么时新的概念。过去,报纸是我们与阅读之间的交互“中介”,后来,收音机和电视机促成了我们与视听内容的互动,再后来,计算机与手机出现。其实它们都具有相似的本质,那就是通过一种“聪明”的媒介形态来实现我们与信息之间的“交互”。不同的是,随着移动智能时代的到来,这种人与媒介之间的“交互”将更为亲近。

当我们从口袋中掏出手机随时随地地进行操作与使用时,这种体验也使得人和手机之间形成了更多的“感情”。因而可以发现,交互设计的意义本质上是一种有关情感体验的设计,它通过更自然、更高效、更亲近生活的方式,让“火热”的人与“冰冷”的机器之间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由此看来,交互设计最重要的内核是唤起人们的“共情”感,而这种移情的能力仍然倚赖于我们对交互细节的关注与重视。

友好的用户体验是前提

什么是用户体验呢?

举个例子,你在家购置了一整套家庭影院,在使用前对这套家庭影院的期待值,在使用中对这套家庭影院的观看体验,在使用后你对这套家庭影院的使用感受,它们合到一起就是这套家庭影院的用户体验。可以说,“家庭影院”就是一款完整的产品,那么也能随之理解,对其评价的优劣便取决于这款产品的用户体验本身。因而,友好的用户体验是产品设计的重要前提。


什么是友好的用户体验呢?

虽然对于多数产品而言,这种评价的标准不一而足。但整体看来,极致的核心功能和较低的学习成本都会是成就友好用户体验的重要基础。

我们可以用这套家庭影院的遥控器为例谈谈这两个指标。如果这款遥控器上按键繁多,除了控制设备相关的按键外,还有各类增值服务的按键,如水电缴费、话费充值,甚至有登录QQ、微博等一系列更为复杂的操作,这款遥控器大概会令用户抓狂。尤其是在纷繁的按钮布局中,我们可能根本无法找到最常用的按键——这便是一种典型的问题,亦会构成并不佳的用户体验——既然“控制设备”是核心场景中的核心功能,请把它做到极致,不要为了一些所谓的“新颖”而顾此失彼;而之于用户学习成本,我们都十分清楚对于一款产品的使用而言,尽量不要令用户陷入误区。但我们也可能怀抱着一定的侥幸心理:错一次也没事吧?错一次用户就明白了。例如,也许为了审美性的要求,我们将遥控器的开关按键“藏匿”在了一个并不明显的位置,用户在进行第一次操作时并没有在日常使用经验的范畴内找到开关键,这同样会令用户构成困扰。虽然在实际的产品设计中,必要的学习成本是不可避免的,但对于需要增加学习成本的设计,还是要尽可能避免。

令你的产品拥有明确、简约、流畅、人性的用户体验,是任何一款移动产品的终极诉求,而实现它的方式还是要参照那句俗话:“细节决定成败”。

手势的重要性

对于移动应用而言,人和移动终端之间的交互主要倚赖于“触摸”,因而“手指”便在其中发挥了莫大的作用。通过“手指”开展各式各样的“触摸”,构成了我们使用产品的多数路径,我们把这种操作方式称作“手势”。广泛使用的“手势”也足以显示出其对于产品用户体验的重要性。

常见的手势操作有:点击、滑动、多点控制。

点击

“点击”恐怕是最常见的一种手势操作。在PC端时代中,利用鼠标控制光标进行操作主要也是通过“点击”加以完成的。在移动端时代中,虽然我们不再有鼠标这样的实体物件进行点击操作,但“手指”便是我们的“鼠标”,通过按键等相关引导图形/文字元素,我们能够一目了然地知悉可点击区域,也会对点击的结果有特定预期——这几乎与PC端的用户体验是一致的。

滑动

“滑动”是移动端手势操作的独有形式。常见的滑动手势有拖动和拨动两种形式。

较为通用的解锁界面都采取的是拖动手势,iOS解锁界面以从左往右的拖动操作为主,而Android解锁界面的拖动形态更为丰富,有方向型拖动、辐射型拖动、自定义拖动等。无论何种拖动形式,基本都是以紧贴屏幕的指尖与可触界面元素同步移动的方式完成操作。作为用户体验的细节设计,因为被拖动的过程较长,为避免用户的误操作,在指尖离开屏幕前,未完成的拖动手势都将回归到拖动前的位置与状态。


iOS解锁界面

而拨动手势,区别于拖动手势之处在指尖的“触摸”不必长时间贴紧屏幕,手势操作只需要给出触发动作,界面元素会根据惯性继续运动到定点位置。以一些二元选项控件中,经常会运用到拨动手势。以开关控件为例,iOS或Android系统中的开关控件,如今普遍采取的是拨动手势操作,一方面操作逻辑清晰,另一方面反馈结果也明确。


开关控件的拨动手势操作

多点控制

“点击”和“滑动”都属于单点手势操作,除此之外,在一些复杂交互动作上,我们也会选择合适的多点控制手势,以提高操作效率。例如,在一些图片编辑应用产品中,双指旋转图片就是一种典型的多指控制。

当然,鉴于移动端有限的屏幕尺寸,多点控制的运用并没有那么广泛。但我们需要了解,对于用户操作而言,多点控制手势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会减少用户的操作成本。以苹果系的MacBook笔记本为例,其成熟的多点控制手势已使其成为能真正“摆脱”鼠标操作的笔记本电脑,足以显见多点控制手势的便利性和高效性。因而,在适宜的交互情景中,我们需要更多去设想如何使用户的手势操作更简单,多点控制则是其中一种值得思索的方向。


MacBook触控板手势设置界面

不要忽视声音

也许“手指”的“触摸”体验是我们在与移动设备进行交互时最主要的感受来源,因其直观的触觉反馈与互动效果,总为人们营造着十分强烈的情绪体验。但在新鲜感过后,用户也会对此有着更高的细节要求——这恰恰是用户体验设计的内核,我们需要对用户可能形成的更高的交互要求作出反应。在当前的产品设计中,按键虚拟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用户操作习惯。过去,我们通过手机上繁多的实体按键进行操作,如今,进一步抽象化的按键,使得屏幕更趋一体化。那么,相比实体按键的触感,我们如何更好地对这种触感进行还原呢?当我们对着虚拟按键进行手势操作时,无法从指尖获得反馈效果,只能等待界面发生变化才知悉操作是否成功——也就是说,用户的反应是后置的,这显然不够人性化。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声音”的运用便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交互元素,适宜的音效设计将帮助用户及时地获得反馈,也令产品更为“易用”。由此可见,经常被忽略的“声音”元素,对交互设计而言,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大体看来,“声音”元素在交互设计中的运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响应操作反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通过脚步声的轻重缓急来判断人的身份特点。对于移动应用产品而言,亦是同理。虚拟键盘的按键音、短信发送/接受的提示音、滚轮选择日期时根据不同的滑动速率而响应的不同频率的音效等,这些都为用户操作提供了及时的反馈,以“声画同步”的方式为产品带来自如、流畅的用户体验。

营造使用氛围

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所谓友好的用户体验并非是单一维度的。除了视觉上的需求满足,听觉体验本身也是一种用户需求。我们试想一些相关场景:人们在雨天总希望窝在被子里安眠,在静谧的夏夜总是内心特别平和,在篝火晚会上总会觉得内心热情洋溢,雨声、虫鸣、燃烧声等,都助益于人们的感受形成,这恰恰说明声音对于氛围营造的重要作用。

如一款音乐混音器应用TaoMix,它依照用户特定的情绪状态创建了多种自然音效混响,以拟真的自然音效为用户营造特定的场景氛围。


移动应用产品TaoMix


TaoMix的操作界面

构建品牌形象

如同图形元素的辨识度一般,“声音”元素也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作用在产品层面,既能为产品的品牌形象提供一种可识别性,也能助益于产品的品牌传播。QQ的上线音效、微博的刷新音效、支付宝的抢红包“咻咻”音效等都构成了这些产品独树一帜的品牌形象认知,这本身也是情感化的一种交互设计。


春节期间支付宝应用“咻咻”抢红包功能界面

  设备即是“内容”

如果你认为移动应用产品的交互形式只在屏幕内,那恐怕已是远远地脱离了这个时代的移动互联网思维。微信“摇一摇”功能的成功,其实便已经在告诉人们,交互形态不仅是界面内的点选操作,我们甚至可以通过设备本身的挥动构成人机交互行为。

陀螺仪与重力感应器作为当前智能终端的“标配”,已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无论你是静止或者运动着,是上下跳动或者左右晃动,作为内置传感器的它们都能帮助人们了解并且“控制”这些变化。


陀螺仪如今已广泛运用于手机游戏产品中,用户可以将移动终端视作游戏中的操作设备,真正意义上以第一人称视角和体验进行游戏。



在手机游戏Smagnetron中,用户需根据利用重力感应器产生不同的重力方向,通过左右倾斜终端设备以控制小球走向,最终完成游戏任务目标。

摄像头也是用户利用图像进行交互的一种重要载体,2016年风靡一时的移动应用Pokemon Go便是最典型的示例之一。这款基于增强现实(AR)的手机游戏,可利用摄像头对现实世界中出现的精灵进行捕捉、战斗以及交换。从实际的交互效果而言,以摄像头为媒介将三维的精灵角色形象叠加在真实的场景环境之上,进而形成全新的游戏体验。


移动应用Pokemon Go的操作界面与使用场景

事实上,由摄像头重构的游走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空间关系,也是下一阶段移动产品设计领域十分值得去发掘的需求,从虚拟现实(VR)到混合现实(MR)再到增强现实(AR),技术逻辑的演变也将令设备本身的“存在感”进一步凸显。


本文节选至

千里之行——启程体验设计之路

作者:李煜佳 

爱读|www.iread360.com

爱读 ,您的职业进阶课堂。聚焦热点专业,汇聚行业精英,打造精品课程,致力于为您提供专业的在线学习服务及线下高级培训


评论:
暂无评论!赶快抢首评吧
作者
提问/回答
0/2
文章
0
关注者
54
添加评论...
评论0
赞0
收藏0
APP下载
手机扫码下载APP
VIP会员
在线客服
微信客服
扫码关注微信客服
周一至周五 09:00-18:00
我有话说